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白色污染”破题在即 农膜应用迈入新常态

2017 . 12 . 18

2017年12月11日,三部委在北京联合召开发布会,公开了《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强制性国家标准。据介绍,该标准具有“保基本、兜底线”作用,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快推动新标准普及,农业部将做好扩大应用示范和监测评估等工作。
 
  该标准将于2018年5月1日正式生效,有望加快解决地膜残留“白色污染”问题,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显然,此次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出台强化了地膜管理,聚焦新型地膜利用以及残膜回收。实际上,我国在治理农膜造成的“白色污染”方面已经有了愈发深入的实践。
 
  例如研发易降解替代地膜。
 
  目前,可降解地膜研发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生态地膜、秸秆地膜等产品争相涌入市场。就生态地膜来看,这种产品生物降解率短期内可以保持在8成以上,甚至超过9成,真正无毒无害。而秸秆地膜也是一种新型地膜技术,利用秸秆这种农林废弃物,变废为宝制成植物纤维基地膜,材料来源环保,使用过程环保,且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
 
  例如在种植技术上突破。
 
  农用残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不仅可以从地膜产品技术上突破,还能够从农产品种植领域寻求解决方案。不久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率领的科研育种团队经过6年攻关,终于培育出了新品系“中棉619”。此类棉花有望替代全疆6成使用地膜的新疆棉花,是一种无膜棉产品,且已经在南疆多地展开了大面积生产试验示范。
 
  例如地膜回收设备推广普及。
 
  利用可降解农膜替代聚丙乙烯制品,或者进行无膜种植都是解决白色污染的重要方式。另外,残膜回收再利用攻克“回收难”的问题也非常重要,推广和普及高效便捷的地膜回收设备能够进一步提高地膜回收率。目前,业界不少科研主攻方向就是地膜回收设备,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就在数年时间里,研发出了16款农田残膜回收机,其中3种有望大规模应用。
 
  2017年,农业部提出的“绿色发展五大行动”中就包括农膜回收行动。加快机械化收集和专业化回收以及资源化利用是解决农膜白色污染的主要工作之一,当下残膜回收率不高,形成收集、运输、处置一条龙产业链是关键。我国对于废弃农膜的处置和利用情况越来越关注,如何持续推进回收和利用工作将是未来的重要课题。
 
  事实证明,我国为了解决废弃农膜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处理好农业发展地膜使用和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进行了不少探索。无论是哪个方向上的技术突破,或者是设备优化,都将改变农膜使用方式,更好地迎合生态发展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