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环保企业“海淘热”不降反升 并购效果有待考察

2018 . 01 . 04

  2017年12月26日,中国天楹发布一系列公告,拟作价85.74亿元向华禹并购基金等26名交易对方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其持有的江苏德展100%股权,同时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6.96亿元。交易完成后,中国天楹将通过江苏德展间接持有欧洲领先综合废物管理平台Urbaser100%股权。
 
  这成为中国环保上市公司2017跨境并购的收官之作,也是年度交易金额最高的一笔海淘。
 
  虽然2017年海外并购数量和金额相较2016年有所回落,但整体上中国环保上市公司依然延续了跨境并购热潮。
 
  “因我国环保趋严,环保产业迎来发展热潮。各路企业纷纷加入,环保企业积极拓展市场。在‘以资本换技术’及‘走出去’的诉求下,国内环保企业肯定会将海外并购作为重要的战略考虑。”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书面回复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未来随着A方阵(重资产公司)、B方阵(区域环境服务提供商)环保企业快速成长,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落地,还会有越来越多的环保跨境并购案例出现。”
 
  宇墨咨询研究总监史方标则在采访中向时代周报记者进一步分析认为:“虽然最近几年环保企业讨论很热,资本也比较看重,但实际上是出于扭转环境恶化的曲线;当环境进入改善通道以后,环保海外并购很难再有爆发,而这一阶段转变需要的时间不会太长。”
 
  热潮中的海淘
 
  普华永道发布的《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企业海外并购股市场回顾与前瞻》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达572宗,金额977亿美元,接近2014年及2015全年的总和,同比2016年前三季度则分别下降14.8%和38.9%。
 
  相较2016年的爆发式增长,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企业海外并购有所放缓。对此,普华永道中国企业并购服务部合伙人吴可分析表示,“近一年来随着国内监管政策的引导和规范的推出,以及受到海外审查和全球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海外并购较2016年有所回落,但是基于企业战略发展的海外并购仍然保持稳定,并受到市场欢迎和政府鼓励”。
 
  2016年12月,外管局拟将严格管控跨境投资资金外流,对一些特殊性质的投资业务实施规范监管:国有企业境外购买或开发中方投资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宗房地产;中方投资额在10亿美元及以上的非主业大额并购和对外投资;中方投资额在100亿美元及以上的特别大额对外投资项目。
 
  随后,发改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外管局共同发文表示关注“非理性投资”,包括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以及大额非主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对外投资等类型。
 
  从行业领域来看,虽然海外并购份额不及制造业、金融服务、能源产业等,但环保产业近几年也开始积极参与到境外并购。
 
  E20研究院搜集的数据显示,2015年环保领域海外并购共有15起,累计交易额近55亿元;2016年,中国环保企业或其参与设立的环保基金共发起17例海外并购案,总并购金额超200亿元;2017年,不完全统计海外并购9起,已披露的交易额合计约109亿元人民币。
 
  薛涛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和其他行业受2016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加强外汇监管的影响不同,环保领域的海外并购依然保持较高水平。”
 
  只是针对环保企业海淘金额2017年较2016年有所放缓,史方标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我们接触的企业买海外标的的意愿还是很强,只是由于国资金融风险管控政策使得决策流程和审批过程变长,大国企的参与度降低。”
 
  从历史维度来看,薛涛认为,我国环保上市公司跨境并购可简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早期探索阶段,即2012-2014年,少数环保领先企业尝试并购海外公司,交易数及交易金额都较小;二是快速增长阶段。从2015年至今,环保海外并购出现井喷。
 
  当前,环保企业即处在“十三五”规划时期的快速增长阶段,从2017年9个海外并购来看,水务领域最多,有4个;其次是固废、土壤修复各2个;大气治理1个。薛涛认为,这一分布可能与国内环保PPP热门有很大关联,与2016年固废占比超过一半有较大区别。
 
  并购标的区域则以欧洲为主;企业并购背景方面,国资背景上市公司侧重收购欧洲的运营型标的,比如北控水务2017年以2.5亿澳元(约合13亿人民币)收购澳洲水务公司Trility Group;民资上市公司则侧重于技术、品牌型公司,比如博世科2017年以1300万加币收购加拿大瑞美达克土壤修复服务公司等。
 
  史方标指出,前者意图即是买当地市场份额最大的企业,以获得进入当地的资格,开拓国际市场,这种收购不一定非常看重团队、技术实力,只要不是负债太多、财务风险很高即可;国内民资上市公司则是为了服务国内市场。
 
  未来出海之路
 
  对于参与海外并购的企业,其目的可分为三类:一是占领国外市场;二是引进国外技术、品牌;三是与国外供应商、合作的工程公司等,建立起联系。
 
  E20研究院的数据统计显示,在“走出去”模式上,EPC和设备供应仍是主流,合计近50%。“走出去”的环保企业性质上,C方阵(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最积极,占比62.1%;其次是A方阵(重资产公司),约27.5%;D方阵(设备供应商)、B方阵(区域环境服务提供商)分别为6.9%、3.4%。
 
  环保上市公司参与“一带一路”的情况,史方标以“买在欧洲,卖在‘一带一路’”形容,意思是收购主要在欧洲等发达地区,“一带一路”建设所经国家则是以项目投资为主,没有太多收购。
 
  具体开展过程中,薛涛观察到有两种模式:一是央企/国企主导、民企承接分包;二是少量大型项目出现央企/国企、民企合作组成联合体“走出去”,以发挥各自优势,做好分工并妥善协调好利益关系,从而提高海外项目的落地效率、投资收益。
 
  此外,环保企业“走出去”交易中,E20研究院的数据统计显示,数量上民企占优势,约占60%;但资金上国企是主力,占80%。而在“走出去”细分领域汇总,固废和污水占比最高,分别为37.5%、34.5%。第三是供水,6.3%。
 
  目前,已经收购海外企业的公司,由于很多公司子公司的收益尚在财报中未有记录,而且境外收购后尚处于管理整理阶段,大部分并购的效果尚未显现。
 
  史方标发现,2015年海外收入对环保企业的海外营收增长贡献不是很高,但是2016年有明显改观,2017年年报出来以后估计海外收购的企业会有明显的增长。“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收购公司本身亏损,买的是技术、品牌。”
 
  史方标预计,一是之后环保行业某一个细分领域可能会出现合并后的大公司;二是中国环保企业会真正走向海外市场,参与度增加;三是环保的概念慢慢地可能会发生变化,国外很少有企业是以环境保护的名义,未来可能和新能源结合,向能源方向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