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成都市新都区创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机制 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提质增效

2018 . 11 . 20

成都市新都区坚持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抓手,按照“试点先行、全域推进、经济实用、全国示范”的工作思路,聚焦“怎么治”“谁出钱”“如何管”等关键环节,创新探索出“多元资金投入、企业建设运营、农户主动参与”的农村污水治理新模式,有效破解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运营管理责任不明、维护经费不足等治理难题,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四川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试点县”,走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推乡村生态振兴的新路。

一、聚焦“怎么治”,建立专业化治理工作机制。围绕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污水治理技术体系和建设标准,新都区坚持走先试点后推广、先局部后全局的路子,突出抓好“三个环节”,实现“治有章法”。一是探索优化治理方案。前期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污水规模和群众需求等因素,选择3家高新环保企业的技术和设备进行测试比对,合理选择技术成熟、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管理方便、运行稳定的污水处理设施和收集方式。目前已探索总结出统一收集归入市政管网、村镇集中收集处理、农户分散收集处理三种技术方案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实施。二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聘请专业团队深入走访群众、现场踏勘、充分论证,根据地形地貌、人口分布、污水水量、集体经济状况等因素,编制《成都市新都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16—2020)》,科学确定整治任务和建设时序,实行“一镇一规划”“一村一方案”。同时,统筹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厕所革命等重点工作,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协调机制,节约集约利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切实满足群众需求。各村治理项目启动后,根据群众生活习惯、施工现场情况等客观因素,灵活确定每户的设计和选址方案,在坚持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切实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项目实施前,组织村民代表到已完成的点位参观、考察,让群众对污水治理成效“看得见、摸得着”。项目实施时,鼓励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先行开工建设,让群众对“墙要敲掉多少、路要剖开几天、管子怎么接”等具体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项目完成后,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管理纳入村规民约,加快构建常态化治理机制。

二、聚焦“谁出钱”,创新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为破解农村污水治理资金困局,全区整合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创新治理资金投入“三种方式”,实现“治有支撑”。一是发挥财政资金示范作用。落实区、镇、村三级主体责任,整合财政资金2800余万元,积极探索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在乡村生态振兴新形势下的新示范。先期建设军屯镇五灵村和龙桥镇山水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项目,对农村的人粪尿、洗涤、洗浴和厨用后废水等各类污水做到应纳尽纳、应集尽集、应治尽治,探索出不同污染源的差异化治理经验。二是拓宽社会资本参与渠道。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大力推广PPP模式,吸引中国环境集团、中国电建集团等6家专业化企业,投入资金7.6亿元,实施68个村(社区)的污水治理工程。下一步,还将加强与成都环境集团的合作,推广“兴蓉+”模式,采取股权合作,整合资产,拓宽融资渠道,因地制宜,实现治理区域全覆盖。三是建立治理资金保障制度。地方财政在综合运用项目奖励、投资补助、融资利息补贴等资金支持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提取部分污水处理费等形式落实设备管道后期运营维护费用,确保运营管护资金可持续有保障。

三、聚焦“如何管”,构建精细化运营管理机制。专业人才缺乏,设施建成后用不好、管不好,是制约农村污水治理成效的重要因素,新都区采取“三大举措”,实现“治可持续”。一是坚持分段管理。遵循“市场的交给市场、专业的交给专业”原则,制定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试行)》,划断各方管理范围和责任,明确由技术公司负责污水处理设备监管运行,各镇(街道)负责管网巡查养护,农户负责化粪池、隔油池的维护管理,实现分段管理、专业管理。二是突出智能监控。引入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智能水务管理云平台,通过电脑、手机等远程监控污水处理设备流量、电量、运行状态,记录出水水质、检查维护等数据,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三是强化考核督查。建立事后评估制度,每季度对技术公司、镇(街道)考核一次,考核结果纳入水环境治理年终目标,与运行管护经费挂钩。村干部每月入户检查农户设施运行情况,对设备运行情况不合格的农户进行教育指导,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形成共享共治的格局。